去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,也是我省新一届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起步之年。为集中展现新时代人大代表风采,省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会同省人大常委会选任代工委、河北新闻广播推出特别策划“人大代表在基层”,记者将带您走进全省各地的城市和乡村,用镜头和话筒记录不同工作岗位上的省人大代表敢为人先、履职尽责的动人故事。
河北省人大代表刘志坚是华北电力大学二级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。作为80后教授,他聚焦国家重大需求,着眼于医疗卫生建筑生物污染控制,深入开展科学研究。作为一名高校教师,他时刻牢记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,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。特别策划“人大代表在基层”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陶醉在科学研究与教书育人中的刘志坚。
“你看它是不同的微米数量,在不同的粒径范围内……”一大早,记者在华北电力大学实验室里见到了正在忙碌的省人大代表、教授刘志坚。“我们主要做建筑环境生物安全,围绕这个方向开展了一系列相关研究,包含了生物气溶胶、空气动力学,研究它的一些传播机制,除此之外,还有一些医院环境的生物污染控制等。”刘志坚边检测数据边告诉记者。
刘志坚在建筑环境生物安全领域深耕细作,从攻读博士学位开始到教书育人、带领科研团队,他十几年如一日潜心专研,研发了快速应急医院手术室、发热筛查应急诊舱以及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等装备,累计完成了洁净工程设计和污染检测等相关工程100多项。“获得了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,并且在Nature子刊,Cell子刊发表了系列高水平的科研论文。同时开展了部分科技成果转化,转化专利3项,转化金额380余万。”刘志坚带领团队取得了累累硕果。作为一名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的高校教师,刘志坚一直鼓励学生扎实研究,把科研工作同国家重大需求结合起来。“心态要稳,能甘坐冷板凳,选定好重大方向以后,一定是持续的攻关,才能形成有价值的成果。”他说,科研大多数都是周而复始的工作,需要保持探索未知的兴趣和初心。
除了科研,刘志坚在教学育才方面也有一套。在他的倾心教导下,培养的学生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,实现着自己的价值。“我的理念是没有不好的学生,只有不好的老师,这就是我对自己的要求,因为学生个体差异非常大,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的特点,因材施教的去引导好,这是当老师最重要的意义。”“我觉得我们导师非常好,我已经跟了他十年了,刘老师也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,生活方面跟我们交流比较放松。”博士研究生刘海洋告诉记者,刘老师乐观开朗,与学生们打成一片,还对自己未来求学深造、从事科研工作给予了很大的鼓励。“从刘老师身上学到了很多关于科研的知识,在学术上很严格,包括做实验以及做模拟,还有论文撰写上面容不得一丝马虎。”
2023年,是让刘志坚难忘的一年。首次当选省人大代表,他感慨,撰写建议时内心非常激动,作为一线科研工作者,能为科研代言,感到很光荣。“去年,我们写了河北高校如何开展有组织的科研这样一个建议,省教育厅领导们非常重视,及时回复,并且也采取了具体措施。因为国家在倡导有组织的科研,我们作为科研一线人员,也应该让有组织的科研更加高效的去开展,围绕着国家的重大需求,所以我感觉非常有实际的意义。”刘志坚笑着说。过去一年的时间,刘志坚一半给了科研,一半给了调研;一半给了教育,一半给了履职。谈起履职经历,他坦言,这是一个不断学习与成长的过程,自己也越来越理解人大代表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。 |